close

Palace of Westminster,也被稱為Houses of Parliament


它是英國國會大廈,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Gothic建築。因為八月是英國國會的休會期,所以只有這個時期會對外開放參觀,雖然票價有點小貴,不過因為有專人導覽,還是讓我覺得物超所值。


 


Palace of Westminster是英國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導覽員告訴我們,1834年曾毀於祝融,爾後才又重建。BBC經常會時況報導英國國會的開會情形,如果夠仔細的話,會發現英國國會會議廳和現存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國會會議廳有很大一點的不同:它的建築結構是長方型的!


導覽員告訴我們,之所以有別於其它國家大多為圓型或扇型,是因為當年在二戰結束後,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討論如何重建被炸毀的議院時,Churchill提出了一個看法:英國議會機構是建立在一個對抗式的佈局,這是英國歷史事件的結果。所以最後定案,議院決定維持原貌,依然建成長方型,而不是半圓型。


當時導覽員用的是"conflict"這個字眼。我的英文不夠好,中文也不行,所以不知這樣的翻譯對不對,但是對照導覽員所敘述的英國議會的發展史,我想,這樣的解讀是不會偏差太遠的。


英國議會發展源於貴族和僧侶組成的顧問團,他們為英國國王獻策,也就是上議院(House of Lords)的前身。Norman民族,即有名的William the Conquerer入主大不列顛後,成為正式的立法機構,而被稱為"Great Council"。長期以來,它都是君主、大臣、主教、貴族之間爭執的焦點。而下議院因多為各郡代表組成,因此兩議院之間也經常發生衝突,甚至訴諸武力。


十五世紀後,因為Wars of the Roses,許多貴族於此次內戰中陣亡或遭處決,權力再度被集中於英國皇室,在大多數的時間裡,上議院的權力是遠大於下議院的。一直到十七世紀初,在一次內戰中,英王Charles I因敗北而遭處決,國會才立法廢除上議院。但在1660年,英皇復辟後,上議院又再度集會並重新掌權。


一直要到十九世紀後,英國民主制度才終於逐漸成熟。然而直到今天,上下議院的改革仍持續在進行,包括前任首相Blair都提出了不少改革方案。


民主制度真的是一條相當漫長的道路,英國的民主制度雖是世界先驅,但也是歷經了數百年的發展。對比現在台灣那不成熟的民主,似乎,我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了,畢竟人家是花了數百年才走到今天,我們連二十年都不到...(不會有人認為蔣開穴及國會一群老不死主政時期是民主吧?)




進入下議院的議事廳,我們常在BBC裡看到的熟悉環境便映入眼簾,兩旁的綠皮椅、上下兩層的座席、從天花板上垂吊下來的小麥克風、及那議會主持人的寶座。對比上議院議事廳的富麗,下議院議事廳可就樸實多了!


有趣的是,導覽員告訴我們,在議事廳裡,早期設計成兩旁相對的綠皮椅前排座席間故意留下兩個半劍身長的距離,正是因為怕議員們在爭論過程中一言不合就拔劍攻擊!看來咱們的立委諸公們只是動拳頭也不算啥了,百年前英國議員們可是動不動就拔劍互砍的...


參觀結束後,導覽員讓我們提問,我很好奇地問了他一個很久以前就想知道答案的問題:英國女王是否有權力否決一個由議會提交呈報的法案?他的回答是"yes"!但是他馬上補充道,自君主立憲後,截至目前為止,英女王都未曾動用過這個權力,頂多是公開發表她個人對新法案的看法罷了,原則上她還是尊重議會的決議,只要議會三讀程序通過,女王就會簽名蓋章。




-----------------------------------------------------




導覽員大叔相當專業,透過他的介紹,讓我對英國議會的民主制度發展有了最初步的了解與概念。不過自己也慶幸,幸虧是來了英國一年才有機會參觀這國會大廈,否則以當年那爛到爆的聽力,只怕是鴨子聽雷了...Or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