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是延續上一篇的Traveler's Dilemma。
探討的是現實生活中,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應用。

我們先看一個類似的問題,Prisoner's Dilemma
故事描述:
假設有一樁嚴重犯罪事件,警方逮捕了2名嫌犯並隔離偵訊。
他們兩人可以選擇歸罪對方。(換取從寬量刑)
也可以選擇保持緘默。(如果另外那名嫌犯也保持緘默,警方會罪證不足)

-------------故事結束-------------

乍看之下,和Traveler's Dilemma好像不太一樣。
其實,只要用"2"和"3"來取代原來Traveler's Dilemma中的2~100,那就沒有不同了。

但事實上,只要你腦筋不是太差,就會知道其實雙值版的Traveler's Dilemma並非真正Dilemma。(它存在著優勢選擇)
選擇"2"(相當於Prisoner's Dilemma中歸罪於對方)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不管對方選什麼,選2都不會吃虧。

-------------現實上的應用-------------

1950年,美蘇冷戰期間,兩國展開核武軍備競賽,Prisoner's Dilemma正是其策略模型。
當時蘇聯於西伯利亞第一次成功試爆原子彈,美國有許多科學家主張應該對其發動一次核武攻擊「預防性戰爭」。

當時的數學家John Von Neumann(此時正為美國為完成洲際核武的戰略研究顧問)
有一句名言:
"If you say why not bomb them tomorrow, I say why not today? If you say today at 5 o'clock, I say why not one o'clock?"

透過相互毀滅的威嚇,才能得到核武威力陰影下的和平。
(事後於1969年的談判,美蘇雙方制定限制核武總數的協定,似乎也證明他是對的?)

類似此類國際事件不勝枚舉,都是想透過威嚇來取得談判的籌碼和空間。

不過不是沒有失效的時候哦,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時,中共企圖以文攻的方式威脅,結果反而凝聚台灣本土意識,讓陳水扁順利當選台灣第十屆總統。

除此之外,賽局理論最常見的運用行為,反而是在商業上的競爭。

中油和台塑的石油價格戰就是最好的例子。
只要一方調降,另一方勢必也要跟進。雙方必須不時因應對方油價策略來調整自己售價。
但若雙方都削價削過了頭,就是最後變成蝕本生意而陷入Prisoner's Dilemma的雙輸局面。

乍看之下,消費者是最大受益者。(如果兩家因競爭而不斷砍價)
很可惜的,理論終究是理論,事實又非如此。

2004年以後,兩家公司居然採取聯合調漲策略,不但反映成本同時也增加獲利空間。
只能說無奸不成商,平凡(愚蠢?)的小老百姓就是被耍好玩的。

同樣的問題也反應在廣告戰,廣告是成本的一部份,但在兩家公司同樣商品,同樣售價,卻同時使用廣告來宣傳競爭時,就會導致成本增高,獲利空間下降。

外交、政治、商業,只能說數學應用是無所不在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