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下午和一個好朋友閒聊時,他突然問我:
平時會不會去看《商業週刊》、《天下》、《遠見》、《Cheers》這類財經雜誌?我很明確地告訴他,會,但不過是把它當漫畫書來看,消遺罷了。


套一句鄉民的話:認真(把它當真)你就輸了。

這也讓我想起大學時期有次聯誼,系上一位學弟在外系女生面前說他平時都會看這些雜誌來"充實"自己。當然我是不置可否,不過基於同學立場,再加上也看得出來他只是想要表現自己,我當然不好戳破。

但是一般人對這種東西的崇拜,也讓我暗自警惕:媒體的力量,實在可怕。



-----------------------------------------------------


只要用心觀察,其實不難發現,所有的媒體,包括新聞、廣告、電影、電視節目,背後都含有不小的"意圖"。

舉例來說,James Bond不經意地舉起左手上的錶看時間,鏡頭拉近,讓觀眾可以看清楚:是Omega的手錶。這就是007電影裡用的一種置入性行銷手法。

當然,這是下乘的商業手法。真正厲害的是台灣媒體。

台灣的電視節目中,政論節目的收視率相當高,無論是挺藍的《2100全民開講》還是偏綠的《大話新聞》都有著各自的收視群。他們運用的手法很簡單,但卻相當有效。也就是:先給觀眾們結論,再來引導觀眾思考走向他們的推論過程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幾年前阿扁娶媳婦時,媒體先下了一個"疑似動用特權,以空軍一號接送賓客"的標題(結論),再於新聞中穿插高級轎車為禮車的影像(引導),於是觀眾在不知不覺地腦中接收了一個訊息:"真是有夠鋪張浪費"。但是卻沒有想到,一般民眾嫁娶都會想辦法去租雙B轎車來充門面了,何況是總統兒子的婚禮?

差不多同一時期,台中某立委一樣是娶媳婦。媒體用的標題是"大眼美女嫁入...",然後鏡頭著重在新媳婦的美貌、豪華的婚宴及鄉下地方才有的古禮上,這時觀眾接收到的訊息變成:"有錢又幸福的一對"。奉子成婚卻被美化成像是天大喜事一般,但只怕很少人會去注意到,這個新娘年僅16歲卻已有了數月的身孕,該立委之子早已觸犯刑法中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當然,這屬於告訴乃論,只是就一般社會風氣來說,已是不妥。

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是陳致中去中出一個未成年少女,這些媒體會怎麼報?



很顯然的,這種倒果為因的思考方式不但是錯的,而且錯的離譜。但是有時候很容易發現,但有時候卻是困難的。

這是相當可怕的,一旦觀眾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時,將會盲目地跟隨著媒體起舞,這也是政客們操縱群眾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手法。很可惜的,我必須這麼說,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並不多,可以說有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這種手法下被有心人士像木偶一樣操控著。

其實,單就這一點來逆向思考,當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不足時,民主未必是好事。多數人的意見未必是對的,而所謂的民主,反而會成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所以帝王專制時期,一個有為的君王可以在歷經戰亂後的十年即創造出國泰民安的大治,但是民主國家的進步卻是相當的緩慢。同樣的,有其利必有其弊,一個新即位者如果昏庸,亦會在短短幾年就可敗掉一個極盛的專制王朝,但民主國家要走向毀滅卻也不容易。



-----------------------------------------------------


言歸正傳,為什麼我會說,把這種雜誌報導當真就輸了?

注意去觀察,其實會發現這類雜誌的字裡行文間充斥著不少政治性目的,但我們就事論事,先忽略不提,只提它在商業上的報導。

這類財經雜誌最常下的標題就是:
"某董事長因何而成功..."
"某CEO如何扭轉乾坤,改變..."
"某總裁如何將公司版圖擴大..."
"中國青年的奮發..."(當然『中國』可以代換入任何國家)
"台灣新一代的未來又在哪..."。

接著就是長篇大論,目的就是在引導讀者朝它要的方向去思考。


在撲克牌魔術表演中有一招最簡單基本的手法:

魔術師現在手上有2張牌,其中一張牌是最後的底牌(他當然知道是哪一張),他最終的目的是想讓參與者"親自"選出這張牌。此時他會要參與者選出其中一張。如果參與者選出的這張就是底牌,他便會要求參與者打開來看,然後接受觀眾的掌聲;反之,若參與者選到的是另一張,他便會告訴觀眾,這一張是我們不要的而捨棄之,然後把自己手上的這一張底牌秀出來,並結束表演。參與者在不知不覺間都是按照著魔術師設計好的劇本在跑,而實際上,無論你怎麼選,最後結果都一定會走向魔術師要傳達的結論:底牌是你"自己"選出來的。



再講更白一點,就是馬後炮。

也許還會有人記得幾年前的辜仲諒和葉素菲是何等風光。如果那時你就有在看這類財經雜誌,相信你還會有印象當時這些雜誌是如何替他們歌功頌德。

而現在呢?

今天某CEO往東,成功了,財經雜誌會說,往東才是王道。但是某個總裁往西,也成功了,雜誌便會告訴讀者,其實往西跑正是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另類思考的脫穎而出。

那麼這種評論還有價值嗎?值得你認真去看嗎?



其實不是只有台灣財經雜誌如此,國外的《BusinessWeek》這類有名的雜誌也是一樣。只能說,群眾的盲目是不分國籍的。否則為什麼那些演藝人員有那麼高的收入?而企業又願意花大錢請影視或運動明星來代言?

因為這就是媒體的力量,或者,這才是媒體的本質。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一般人容易崇拜這類雜誌。

首先,出版商本身的首要目的當然是賺錢,就商業上的基本策略來說,就是要先鎖定族群。這類商業財經雜誌和《壹週刊》這種普羅大眾的八卦雜誌是不同的,它的客群主要鎖定在一般上班族、中低階層的主管或者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中小企業老闆。

那麼該怎樣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太簡單的話沒人要看,畢竟這不是八卦雜誌,不會有人願意被當草包看;太深奧的話就是曲高和寡,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那些經濟模型和數學理論的,看得懂的人只怕也會選擇去看最新發表的經濟學權威paper。

商業中的包裝和行銷手法此時就派上用場了。

內容膚淺沒關係,把簡單的東西稍微包裝一下就複雜化了,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創造一些『新名詞』。於是不懂自我思辨的讀者們可以快速理解很淺薄的東西,同時卻以為吸收了很高深的學問。每週只要花99元,可以讓你從無知的草包變成學識淵博的大師,這樣的秘笈你買不買?

學不到九陰真經的功夫,亂練一通的九陰白骨爪也是罕逢敵手,只是平時唬唬一些雜魚也就罷了,遇上真正的絕頂高手只怕就要當場出糗。



-----------------------------------------------------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我會去看,不但會去看而且還常看?

很簡單,因為我也在學習。學習去分析,學習去思考。

當一則訊息情報進來時,有真,有假,如何排除掉假的那一部份,而留下真的那一部份並利用之是極為重要的。

若是覺得這類雜誌無用便完全不去看,未免可惜。 記者畢竟是在第一線工作的,遠比我們小老百姓更容易獲得一些消息情報,只是為了政治立場或商業利益,他們在文章中必須真真假假,而身為讀者的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腦袋在一堆垃圾中去尋找有用的可回收垃圾,甚至是貨真價實的黃金。

 

(26.AUG.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g 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