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f men define situations as real,
they are real in their consequences.


這是社會學裡很有名的Thomas theorem
它是1928年時由美國社會學家
W. I. Thomas提出的概念
也有人把它譯成「情境界定說」
如果某人界定某個情境是真實的,那麼結果也會成真
或者說,會產生真實的效果。


這句話乍看之下,好像沒啥道理可言,甚至令人摸不著頭序
可是仔細一想,卻發現這是很有趣的人類社會現象描述

Wiki用了一個很有趣且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解釋:
"如果大家因為謠傳以致相信銀行有危機而都趕去擠兌
 銀行就真的會陷入危機,即便那原本只是謠傳而已。"


這是相當有趣(可怕?)的現象
個人的觀點才是決定結果最重要的因素
而這種「情境主觀」最厲害之處是
它不僅決定了個人的行為,也影響了最後的結果!

應用在商場上同業間的競爭時,這會變成最可怕的武器
就好比孫子兵法裡的「離間計」
而離間的對象,正是競爭同業及其消費者。




-----------------------------------------------------



這幾年台灣有許多中小企業快速消失中,而這些商家營運不振的理由,絕大部分都是牽拖「經濟不景氣」、「民間消費力下滑」和「M型社會」逐漸形成與「中產階級消失」。

這陣子,記者很喜歡引用「M型」這個形容詞
不過在我的眼中卻有些不倫不類

「M型社會」一詞最早是由日本學者(名嘴?)大前研一提出的
,根據他書中的說法是:「M型社會」代表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目前正快速消失中,其中大部分向下沈淪為中、下階級」,也就是說:有錢人愈有錢,中產階級和中下階級的薪水卻沒有增加,失業率增加了、貧富差距擴大了,圖表兩邊代表富人和窮人的線都變高了,而中產階級財富縮水,曲線反而在中間陷落下去。在社會頂層部分的人消費力驚人,而其他部分的人們財富則不斷縮水。因為這樣的M型化也產生了兩極化的消費行為,換言之,以中產階級為市場目標的企業則產生了極大的危機。

我們的問題是,所謂「M型社會」現象在台灣是否真的存在?
對於這點,我是多少抱持一些懷疑及保留的態度。

姑且不論目前的國內各種統計數據之中,均無法證明台灣的中產階級逐漸消失。這些國外的大師名嘴們所描述的情景,基本上都是以先進國家的高所得社會為背景,至於台灣的所謂中產階級,也就是一般的藍領工薪階級,多年來在台灣資本家只會節省成本的生意經下,原本待遇和保障就不甚高,工時之長更是世界第一,其生活品質和時薪所得完全不能和先進國家的中產階級比擬,要說我們這些原來就被剝削的很慘的中產階級,也跟國外一樣高喊M型社會,實在是有點自以為是的好笑。

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隨意將問題歸罪給大環境或是傳媒炒作的議題,讓大家信以為真而心情愈來愈差,很大一部分不正是
Thomas theorem下發酵成「M型心態」的最佳寫照嗎?

之前還在台灣時,和家人去餐廳吃飯,其實就發現一個現象
無論是貴到一客3000起跳的Toro牛排
或者是一人800吃到飽的上閤屋,一到假日幾乎都是客滿
而一些國際級的表演來到台灣
例如英國歌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一張門票動輒4、5千的價格,卻依然是一票難求
台灣的消費能力真的有如媒體報導般的下降了嗎?

在我個人淺薄的眼光看來,市場和消費力未必不在
缺了的是經營者的用心和能力,還有產品價值的提升吧!

不要忘了,「情境理論」,心態決定結果。



-----------------------------------------------------



其實這是因為碩士課程裡的
Risk Analysis這門課
我在一本書上無意中讀到的一小段話
這也給了我機會去接觸些以前所沒想過、沒碰過的知識領域
這一類結合策略、經營、領導、心理、社會學的知識
對我這個一路讀理工上來的小子彷彿開了另一扇窗

知識果然隔行如隔山,這也是學習的樂趣所在!


(20.FEB.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g Cat 的頭像
    Big Cat

    ~月下の夜想曲~

    Big 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