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最大條的新聞,莫過於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了
自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風波後,這幾年好不容易有起色的經濟又開始在走下坡,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倒閉又帶來另一衝擊,整個西歐幾乎是哀鴻遍野外,冰島破產、韓圓也貶值32%,連中國也有工廠相繼垮台。
有趣的是,正如同我經常逛的一些大陸論壇上的言論,我們的媒體(例如:中天)在此時,居然也開始跟著高唱起「美國衰落」、「中國崛起」等論調。
「單憑表面的資訊,就妄下結論。」若這是一般民眾犯的錯誤,那是情有可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受過專業的訓練,懂得對一件事情去批判、去質疑。而大陸憤青們會犯這種錯也不奇怪,他們的腦袋也就這麼小,除了民族主義外,也很難再裝下其它東西。
真正該檢討的是那些電視台高層。先辜且不論記者和電視台高層的經濟學知識是如此淺薄。最糟糕的是,身為新聞工作者,在職業道德上他們應該要先請教各方專家,再來播報給民眾,別說『新聞道德』,就連『新聞專業』,我在這些電視台身上都看不到。
(當然啦,『新聞自由』他們倒是一個喊得比一個大聲)
-----------------------------------------------------------
言歸正傳,為什麼我會說這樣的想法是過於膚淺的?
如果了解一點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的話,就一定清楚:所謂的『經濟』其實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之上的。而信用本身建立的則是『債權』(creditor's right),也就是抵債的能力。
毫無疑問,因為經濟的表象而認為中國大陸的經濟有能力挑戰甚至取代美國經濟的人,在世界上普遍存在。
先讓我們從歷史層面來看。我想應該有不少人聽過30年代的所謂美國經濟大蕭條。而要認真說起來,經濟蕭條本身是一種社會結構的重整,換句話說,它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在那個大蕭條的年代,美國的影視娛樂反而逆向地蓬勃發展,同時也強化了家庭價值觀,主要是因為當大家意識到賺錢並不那麼容易時,會更加仔細去思考「到底該怎樣把時間用在生活上」。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到,經濟蕭條不是破壞社會資本,而是將社會資本從『可量化』變成『無法量化』。在經濟繁榮的時候,人們可以輕易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轉換成金錢(例如老爸陪伴兒子打球的時間),當然也可以用金錢輕易購得別人的東西,例如,老闆會用高薪資換取員工的假日休閒時光來替他創造更多的財富,但經濟蕭條的時代,則是會將更多東西留給自己(包括有形或無形的資產)。
了解之後,我們就會明白:財富並沒有消失,它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保存。在經濟學基本理論裡也會提到這個『流動』的概念,所謂的景氣好,指的正是財富的流動性強,也就是人們願意消費。市井小民消費的是有形的物質,包括鑽石、跑車等奢侈品。而高階管理者消費的,則是無形的資產,如人力資源(包括前面所提及的,員工的時間),透過這些無形資產的消費來幫助他們創造更大的財富。
因此,美國經濟惡劣,不等於美國所擁有的本錢消失了,而是指那些本錢不容易和他國交流;同樣的,大陸經濟暢旺,並不是說本錢會增加,而只是指大陸容易對外交流。
理解這個概念以後,很多似是而非的結論,我們便可以開始一一打破盲點了。
很多人有個錯誤觀念:
美金之所以能成為信用貨幣,是因為幣值穩定。
『經濟』是建立在『信用』之上,『信用』的另一個解釋是「在需要時能立即兌換商品」的力量。
如果我們手上有美金,我們可以換取什麼?最基本的天然資源,林、礦、石油,及建基在這些資源之上的輕重工業及服務業,甚至包括美國擁有的科技、人才、廣大的生活空間、穩定的社會秩序和歷史悠久的民主制度。換句話說,美國完全有能力自給自足,他們大可孤立自己,而這個自給自足的體系,是用美金來交易的,所以只要手上有美金,就能夠從這個體系取用一切生活上必需的資源。
顯而易見的,美金之所以強勢,是因為美國有極強的抵債能力(信用),而且這種抵債能力是難以傷害的,這才是美金能夠成為世界貨幣的原因。
而任何容易被傷害,或者有著明顯缺憾的經濟體系,就不可能取代美國。舉例來說,日本的經濟力雖強,但日圓依然無法取代美金。
基本上,日本也有自給的漁農體系,相比之下也有僅次於美國的海洋資源、工業和人力資源。但日本沒有石油,人口也太多。如果日本打算做一種自給的經濟,那等於要放棄大部份工業,那就已經大大打擊了日本的經濟魅力。也就是說,如果你拿著日圓去到日本,他們可以供給的是優質的食物、人才、服務,可是他們不保證一定能提供工業品,當然也沒有甚麼多餘的生存空間給你。日本人的排外情緒也比美國容易產生,如果那些油源有甚麼不穩,日本能用來填債的,怕只能輸出人才。
所以日本經濟再好,也不可能取代美國的。因為日本經濟威脅論的時代已是80年代,很多人忘了這件事。但其實當時美國就有這樣的論調(西方世界總喜歡玩陰謀論這招),也有很多美國電影寫的近未來,美國是被日本控制的,不過這真的只是開玩笑罷了,事情的本質不會改變。
那麼中國呢?
拿著人民幣,去到中國,能換取甚麼?這裡有比日本更嚴重的人口問題,因此天然資源和生活空間就不必提了。中國內部本身的民主法治、自由度、穩定度、包容性及公平性目前都是個大問號。別說想取代美國,就算跟日本比,也是遠遠不及。
如果還是不明白,可以再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叫一個中國人去美國,長期居住,雖然還是不適應,但會接受不了的人並不會很多。即使是憤青,只要有機會,他們一樣想在美國居留(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挺誠實的)。但反過來說就不是如此了。要美國人去中國旅遊還可行,但要他們移民去中國長居,我想絕大多數都不願意。
這些都是財富,也是所謂的抵債力。假設有個美國人欠中國人十萬元,他若有能力幫忙申請美國籍來抵債,那麼這項交易的成功性很大;反之若有個中國人欠美國人一萬元,他也願意幫忙申請中國籍來抵債,你認為美國人會答應做這項交易嗎?
自由市場的原則是,別人不要的商品,就沒有價值。別說你的玉米和我的玉米看起來差不多,大家都想要吃的玉米就是可以價比黃金,沒有人想要的玉米則只是需要花錢去處理的垃圾。
生活環境、法治、家庭等本身已是「財富」,不能用金錢量化不等於不是。大家同是一餐吃一個麵包,能夠暢所欲言的人生活質素就是比不能的人好,只是(言論)自由的價值不容易估量罷了。
再來是戰略位置的問題。
『抵債能力』本身是受戰爭威脅的。比方說,你擁有甲國的國債,而甲國擁有油田抵債,可是那些油田離乙國很近。一旦乙國和甲國打仗的話,油田就開採不了。也就是說,債權本身是會受戰爭影響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為何島國,如英國、日本都有信用優勢。因為他們只要擁有足夠戰力的海軍,就算發生戰爭,都不容易影響其本土經濟區。
但半島國家和大陸國家,要做到就不容易了。因為他們都跟其他國家陸路連結。而因為人類會比較快用盡居住中心的資源,所以天然資源,例如礦產,多數會處於邊境低開發的地區,而這些地點往往又靠近與鄰國相接的邊境。因此大陸國家往往需要把四周大幅度征服,將所有能夠威脅自己的勢力掃清,才能夠擁有島國一般的安全性。古代中國就做到這一點,因此中國古代的貨幣能夠在亞洲通用。
而現代的美國就擁有這等的力量。墨西哥和加拿大對美國都不是威脅。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國家可以威脅到美國本土的資源。美國在最惡劣的時候也能夠以這些農礦資源繼續發展。
此外,美國還有一個難得的條件:同時擁有兩條長海岸線。這使得美國可以在東西兩個方向都兼顧,且北面還擁有阿拉斯加。因此就算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要想封鎖美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即使是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也未必打得贏由12艘航母、4300多架戰鬥機組成的美國五大艦隊群。
當然美國不是沒有弱點,但真要認真說起來只有一個,就是Panama Canal。
相較之下,中國的地理位置可就差多了。向北看,東三省本身就受俄羅斯影響,更何況還有南北韓問題;往南看則受制於越南,更不用提西南方還有個積極建立強大海軍和導彈的印度。美國唯一的威脅只有古巴,但自冷戰時期下來的經濟封鎖,古巴的威脅性早已不能和俄羅斯、韓國、印度及越南諸國相提並論。
再看中國境內的新疆與西藏。世界經濟的信用是很難建立在一個經常需要在境內動用軍事力量,不論是鎮壓還是威嚇,才能夠維持的國家上。一旦發生甚麼戰爭,中國的抵債能力也會立即的斷送,中國現在賴以為生的輕工業,對於世界的風吹草動很敏感,正如同泡沫般的不穩定,一有問題,立即就摧毀破滅。
至於在精神層面上的不成熟問題更大。
中國本身已處於這樣四面受敵的不良環境下,國內卻還是很有心情的去反根本不是就近威脅的美國和日本,甚至為了一些不知所謂的理由抵制法國和德國。我只能說,內部高層為了鞏固權力要玩民族主義不是不行,但是已經玩過火了,人民已經被那些莫名其妙的仇恨燒掉了他們僅有的一點理智,而中國高層卻是玩火自焚而無力去阻止。
中國光是面臨這些大戰略的環境問題就夠頭疼了,更不用提內部權力貪汙、行政腐化、社會結構失衡、貧富極度不均這些細節上的問題。
簡單來說,如果中國憤青和台灣媒體以為,單單靠著代工業就妄想獨霸天下,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我並不是一味地捧美國,相反的,我也很討厭美國那種自私自利的大國獨裁心態,為了石油利益就向頻頻向中東進軍,為了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就修理台灣。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美國能有今時今日的世界獨強地位,實在是它佔了太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了,如果僅從歷史興衰的單一角度來看,就做出它會像英國、西班牙甚至是強極一時的古中國一般隕落,那跟街頭算命的胡言亂語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講明白些,萬一真的美國突然失勢了,那不會導致中國取代美國。只會引致中國四周過去受美國鉗制的國家全部失控而已。日本絕對會力求重建自己的海軍,越南也會對南沙搗亂,俄羅斯、印度等就更不用提了。
因為目前看來,尚未有任何國家擁有美國目前所擁有的獨特條件,因此不可能建立甚麼世界金融或軍事新秩序,要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倒挺可能的。因此我不懂,對於美國經濟上的挫折,為什麼大陸憤青會那麼高興,而最愚蠢的莫過於台灣媒體,居然還幸災樂禍,難道真的蠢到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都不明白?
面對一些老是以為中國是台灣救贖的人,有時聽到那膚淺而荒謬的言論都覺得很無言。當然不是吝於解釋,而是難以三言兩語道盡所有關鍵罷了。
(29.OCT.2008)